織布工匠再啃“硬骨頭”要造環保耐磨紗線
織布工匠再啃“硬骨頭”要造環保耐磨紗線
南方日報記者 高綺樺
永無止境:“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免上漿紗線的研發只完成了50%,要攻破剩下的50%,還需要一段很漫長的路,這段路也將更難。”位于佛山市高明區的溢達集團研發中心內,高級工程師何小東與其團隊正在進行免上漿織布的實驗。
在攻克8個世界難關紡出全球細紗線的“助攻”下,去年何小東獲得了佛山市“大城工匠”稱號。過去一年以來,他未曾停息,仍活躍于研發一線,又給自己找來一道世界性難題——免上漿織布。
過去材料經過了上漿過程才具備織布所需的條件,但漿料對環境污染較大,免上漿技術的研發,一方面要保持紗線的耐磨性,使其在織布過程中的斷頭數不增加,另一方面還要提高紗線質量,讓衣服質地更好。
這樣的目標在同行看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何小東卻堅持認為,“工匠不應自我設限,而是要通過不懈努力,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今年3月,他終啃下了免上漿織布這塊“硬骨頭”,手工制作出10多公斤的免上漿紗線,實現零的突破。
花10年攻克世界性難題
繼攻克8個世界難關紡出全球細紗線后,何小東又給自己找來了一道世界性難題,那就是實現紗線的免上漿織布。
由于織布機都是高速噴氣式型,沖擊力大,過去只有上漿后,紗線才具備耐磨的特性,如果不上漿,織造的過程將難以順利完成。然而,上漿的漿料不僅具有難以降解的材料,而且退漿過程需要高溫進行,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對后端廢水處理造成壓力。如何在保證面料質量的前提下,省去上漿工序,這個問題何小東已經鉆研10年。
為了驗證技術的可行性,何小東和團隊成員在車間內進行了無數次試驗。
事實上,要織出100米布,需要用上將近萬根紗線,總長度約為100萬米。如果使用上漿技術令紗線耐磨并具有可織性,100萬米紗線上可能仍會保留將近20個弱環,概率為0.002%,這些弱環會在織布機的高速摩擦下斷裂,令織布機停機。按照傳統觀念,免上漿會使這100萬米紗線產生更多弱環,從而降低生產效率。
在實驗的過程中,何小東與團隊成員細心記錄實驗過程與結果,找出影響紗線硬度的因素。
就在今年3月,何小東及其團隊終啃下了免上漿織布這塊“硬骨頭”,成功手工制作出10多公斤的免上漿紗線,實現零的突破。然而,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免上漿紗線的研發只完成了50%,要攻破剩下的50%,還需要一段很漫長的路,這段路也將更難。”
何小東形容,當產品標準不斷上升到新的層次,問題就會變得更加棘手,這時候就需要從新的基礎上從零開始研發,難度系數將呈幾何級增長。不過,可以預見的是,當免上漿工藝成熟并大規模投入生產后,將能極大地減輕對環境的污染,還能提升紗線質量,從而令衣服質地更好,手感更自然舒適。
讓舒適面料具備雨衣功能
生產工藝的創新,也讓產品功能多樣化成為可能。溢達集團研發中心總監張玉高介紹,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溢達不僅正研究具有復合功能的保暖衣服,還成功研發擁有防水、防污等功能的衣服。
如何讓衣服既保持其舒適性、透氣性以及柔軟的手感,也要實現防水功能,成為張玉高及其團隊的研發難題。“我們首先對衣服面料、防雨所需材料等進行分析,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同時也要考慮布料的厚薄程度,再反復進行配方實驗。”
純棉材料薄,沒有化纖成分,雨在擁有向下的力的情況下,很容易會滲透到衣服里,因此對防水功能的要求高。憑著20多年的制衣研發經驗,張玉高認為,這并不是難以克服的技術,但考驗團隊的耐性。除此以外,研發團隊還需要兼顧衣服在市場上售賣的標準要求,比如衣服至少能洗20次以上。每增加一個小要求,配方都需要進行一番調制。
那么,研制出來的棉質布料該如何檢驗其防水性呢?通常情況下,團隊成員會把布料平坦放在水龍頭前,調試不同的水速,觀察不同時間段里,水是否出現往背面滲透的情況。此外,研發團隊還根據有關標準,測試布料的拒水情況,并將其來回洗20遍,再檢查其拒水情況,務求做到功能衣服跟普通衣服一樣耐洗。
“做服裝,就是要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生活。”張玉高表示,結合市場需求,溢達研發團隊將非紡織領域的新技術應用到紡織行業當中,創造出眾多新產品。借助國際一線客戶敏銳的市場觸覺,溢達也能從中窺探紡織行業發展的潮流趨勢,更快更好做好研發工作。
從原料端注入環保元素
為何紡紗和織布等環節容易出現創新效果?在何小東看來,紗和布料在紡織服裝產業中屬于原材料環節,而原材料的創新對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許多終端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石。
“幾十年來,溢達都專注做好一件事——棉紡織。”何小東介紹,為了研制出具有實用性的“全球細”700英支紗線,研發團隊對世界多種做純棉的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終利用埃及棉纖維細但不是長和新疆棉纖維長但不是細的特點,采用適當混合的配棉,突破了現有的工藝限制。
這樣的材料加上特殊的生產工藝,不僅有效降低棉條短絨和棉結,還能得到適用于生產超細紗線的粗紗,使生產出的紗線含有高達80%的水溶性纖維,經過處理后保證了水溶性纖維去除之后剩下的20%棉纖維不會散脫,為利用全球細純棉紗制成色織產品提供條件。
一直以來,張玉高帶領的研發團隊都在思考如何讓紡織品的原材料更加綠色環保。“在原材料方面溢達主打天然纖維材料,包括純棉、棉花與羊毛混合,以及棉與毛絨毛混合的產品,特別是在材料上色方面,我們創新采用天然染料,在國際上已有一定影響力。”
據了解,現有染料大部分為合成染料,其原材料為不可再生的石油產品,張玉高希望能從植物里提取染料成分,制作成天然染料。
“我們花了10多年時間才攻下天然染料的難關,并推出市場。雖然是環保綠色可再生的材料,但其應用難度也較大。”張玉高表示,天然染料的色牢度較差,洗滌過程中容易褪色,如何提高色牢度成為研發團隊未來的研究重點。
對話
“我的人生字典沒有‘好’只有‘更好’”
作為企業的研發主力,溢達紡織高級工程師何小東幾乎見證了溢達紡織的每一次技術性能蛻變。去年何小東獲得佛山市“大城工匠”榮譽。對此,他表示,自己將繼續憑著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做事。
“我的人生字典里,沒有‘好’,只有‘更好’。作為一名工匠,就更應當如此。”何小東說道。
南方日報:過去一年,“大城工匠”這一榮譽給你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何小東:政府給予我工匠的認可,這對于我來說既是認可也是鞭策。我要給研發人員樹立更好的榜樣,帶動更加多的人學習工匠精神,做好本職工作。
有人曾問,研發過程要經歷那么多次失敗,會不會很灰心喪氣。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堅信,在工作中,只有暫時不成熟的條件,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要潛心研究,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也許會因一瞬間的“靈光一閃”而迎刃而解。
南方日報:你認為,作為一名“大城工匠”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何小東:首先要把自己的份內事情做好,做研發的要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就算別人說不可能,你也要告訴自己,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不可能也將會變成可能。其次要有創新精神,要不斷嘗試,想出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新點子。后要不怕失敗,因為創新本來就有很高的失敗風險,不能被一次的失敗而打倒。
我在紡織行業工作多年,清楚了解到行業里還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改進。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沒有“好”,只有“更好”,作為一名工匠,就更應當如此。
來源:廣東溢達 南方日報
擴展閱讀:
http://m.hengqi88.cn/product/product-48-270.html擴展閱讀:
http://m.hengqi88.cn/product/product-73-230.html擴展閱讀:
https://www.yingjietex.com/product/400D-DOBBY-CHECKED-OXFORD-Fabric.html擴展閱讀:
http://m.hengqi88.cn/product/product-74-725.html擴展閱讀:
http://m.hengqi88.cn/product/product-70-317.html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