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目前是否還有自己的超一線服裝品牌?
或許有不少人能列舉山本耀司、三宅一生、Comme des Garçons、Sacai 等品牌,但這些品牌并非日本本土制造。在日本大學的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課程中,教授們僅表示“如何與顧客溝通”很重要,但不會將“產地”列為重點。這一思維模式不同于注重產地的歐洲。
截至 2014年,日本服裝國產率已下滑至 3%,這一現實讓眾多的日本工廠面臨危機,甚至破產倒閉。日本的服裝生產巔峰期是 1990年,當時的服裝國產率為 50.5%,約有 100萬人在工廠工作。該數據在此后不斷下滑,2005年,服裝工廠工人人數已下滑至 40萬人。
快時尚的興起是日本服裝生產行業快速衰退的原因之一。消費者開始偏向低價格商品,高品質和高價的商品銷售出現下滑。1991年,日本百貨店行業銷售額達到峰值 9.713萬億日元,2016年,該數據已下滑至 5.978萬億日元。日本百貨店協會的調查顯示,快時尚是引發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工廠和消費者之間,還有層層的中間商,終導致分包工廠難以獲得利益。一般來說,工廠的收入約為產品售價的 20%。售價較高的商品能保證一定程度的工廠利益,但價格戰的出現快速侵蝕了工廠的利益。
1990年,日本開始進入通貨緊縮,各家工廠開始削減成本,“海外研修生”((指日本為了保障企業勞動力,接收外國勞動者的制度))逐漸成為了支持日本制造的中堅力量。20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 1.2萬的研修生從事與服裝、纖維制品生產相關的工作。這一情況產生的大背景在于:薪資偏低的縫紉行業難以聚集日本本土的人才,只能依賴研修生。
但這一情況導致了一種死循環:好不容易上手的研修生在為期三年的進修生涯結束后便要離開,工廠只能招聘和培養新人,與“將技術傳給后人”的理想漸行漸遠。此前去往日本當研修生的多為中國人,因近年來國內工資增長,人數逐漸下滑。目前大部分的研修生多來自越南、緬甸等國家。但當這些國家的工資水準上漲,日本會再次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確保工廠的利益,提高勞動者的薪資,聘請能長期工作的本土居民。
因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原因,如何用好在日本的海外勞動力成為服裝行業的一大機遇。截止至目前,留日外國人約有 270萬,其中 220多萬人來自亞洲。此外,日本的“奢侈品牌熱”已成為過去。原 LVMH 集團日本董事遣田重彥表示:“LV 是一個很棒的品牌,但現在已經不是全身 LV 就是潮流的年代。”
這或許是日本時尚復興的契機。日本首個主打“日本制造”的互聯網品牌 Factelier 創始人山田敏夫表示,振興日本服裝行業需具備三個要素:關注市場,擁有自主性,投資低效率的手工生產。
關注市場
盡管日本制造產品的品牌頗受贊譽,但設計方面還有待改良。在保證技術的前提下,品牌提供的商品一定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意大利和法國的工廠都會考慮市場、流行趨勢等因素后安排生產。”
自主性
日本的工廠多采用分包生產模式,因此都是根據合作方提出的樣式、質地等要求進行生產。品牌如果想要獨立,就必須脫離這種模式,培養自己的縫制、打樣技術,真正擁有對產品的掌控能力。
投資低效率的手工生產
在中國、越南、緬甸等國家,擁有大量資本的企業引入先進的機器,高效生產大量的服裝。但勞工成本高昂的日本應尋求差異化,采用老式的動力織機、耗時的染布技術。如像崗山的傳統工廠一樣,生產為 Chanel、Louis Vuitton 等奢侈品牌所用的丹寧布。“其它工廠也應該如此,投資低效率的手工制作,提高產品本身的附加值。”
來源:亞洲紡織聯盟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
聯系人:楊經理
手 機:13912652341
郵 箱:34331943@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蘇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號雙星疊座A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