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首席科學家Pekka Tuomaala表示,未來的智能服裝將會根據穿戴者的實際需要自動調節其溫度。
VTT技術研究中心曾經在去年11月為這種可自動控溫的運動服發布一種建構模組:透過抽吸冷或熱的液體,將微小通道網路熱壓印至大面積的軟性塑料薄膜。整合于智能服裝中的這種微流體通道就像是流經人體各部位的心血管系統一樣。
荷蘭研究人員開發可自動調溫的未來智能服裝(來源:VTT)
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人體經由皮膚耗散大約85%的身體熱損耗,因此,這種可智能分布的織物不僅只作為一種舒適的里襯,同時還可升級成為調節體溫的“皮膚”。
但在這種像“個人化空調”的智能織物可保持穿載者對熱的舒適度以前,它們還需要能夠自動適應外在情況,從而適度地調節其溫度。
透過溫控背包,可將微流體通道整合于智能服裝中(來源:VTT)
在技術方面,這需要提供準確的人體熱模型運算。因此,VTT研究中心近開發出一種新工具,能夠將個人的熱感覺關聯到外在環境溫度以及所測得的身體的溫度。
正如Riikka Holopainen在其博士論文“改善熱舒適性的人體熱模型”(A human thermal model for improved thermal comfort)中提到的,新開發的模型考慮了人的體溫調節以及個體對于熱感覺和舒適度等個別體參數的影響,計算出更真實的互動,以及在皮膚表面和周圍空氣以及建筑物結構之間的不均勻瞬時熱傳遞。
無疑地,以此模型驅動的智能織物需要多個溫度輸入,分布在穿戴者的身體周圍,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外部溫度與穿戴者的活動程度(人體在睡眠期間連續產生75W的熱,運動期間產生約100W的熱)。該算法還可為不同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標進一步優化。
該模型的計算目標在于確定必須加溫或冷卻功率,使得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穿戴智能服裝都能保持優化的熱感覺。將智能織物設計成兼具加熱與冷卻的功能,可讓這種穿戴式技術在多個不同的消費群體中發現新應用,包括警察局、消防隊員、軍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境內病人以及小嬰兒等。
“醫院的病人經常被問到他們不舒服的體驗,而常見的答案就是覺得冷——其次才是疼痛”,VTT首席科學家Pekka Tuomaala解釋。
“例如,病人在手術后經常覺得冷。體溫是可以個別調整的,在提供智能毛毯給病人后,它會先確認病人的身份、測量環境溫度以及調整毛毯的溫度,以符合病人的實際需求。”
根據小型實驗室的實驗即時顯示加熱小型電熱墊對于周圍空氣溫度變化的影響(來源:VTT)
Tuomaala在小型實驗室進行智能服裝控制的實驗,顯示加熱小型電熱墊對于周圍空氣溫度變化的即時影響。
不過,該實驗室尚未建立能夠操控這種智能服裝的控制訊號,但研究人員們正致力于尋求業界公司的合作,以進一步開發該技術以及使其商用化上市。(國際電子商情)
擴展閱讀:http://m.hengqi88.cn/product/product-22-781.html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
聯系人:楊經理
手 機:13912652341
郵 箱:34331943@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蘇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號雙星疊座A2217